close

上次描述到了七種類型的家長,今天除了再接續把其餘的三種延伸下去,並會加碼提到,什麼樣的家長類型會是最棒最受喜愛的喔!

 

8.我的小孩沒問題:通常在初步介入前,會給予完整評估觀察孩童各式表現,而對於量化或質化的評估結果,家長可能尚處於否認(deny)階段,無法接受孩童有部分能力需要協助,而會有「他這個在家都會欸,怎麼來這裡就不會了」、「你給他指令太難了害他做不到」、「老師這伊謀勝軌啦!」等這類的回應方式,通常我會再重新引導一次「那你們是因為什麼原因所以想帶孩童來的呢?」,根據其問題重述慢慢引導至評估觀察面,部分的給予現實感,但不很硬的要求全盤接受,接著就看緣分後續是否有再持續來了!

 

9.我的小孩都靠你:通常家長雖然有意識到孩童問題,但對於教養態度上,會把責任完全交由治療人員,「我來找你們協助,當然你們要把他處理(fix)好」,但事實如同上述所敘,孩子的基礎能力、生活與參與環境、練習時間、教養方式等等每個人都大不同,一個禮拜有168個小時,只有2個小時的療育時間是按照目標設立方式執行,其他時間並沒有配合,那不免落的「一日捕魚,三日曬網」了!

10.阿公阿嬤覺得不型:「大隻雞慢啼,他自己就會好!」這通常在非都市區比較常發生,祖父母認為醫院不吉利,極度排斥孩童到醫院參與療育;如果發生這階段的問題,照護者被夾在兩邊,勢必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,我們鼓勵正向討論,可嘗試邀請他們一起前來,親自看看我們所做的事情,孩子在這邊可以得到什麼進步,玩得快不快樂等等,讓家庭去尋找一較折衷方式繼續,讓孩童在黃金期能持續參與。

  對於上述幾種類型的家長型態,站在治療師的立場而言,不覺得對孩童發展是會最適切的,但若能像下面所敘類型做為榜樣去執行(這真的很珍貴啊!),孩子不管在能力上看得出結果,成長過程中所獲的親子關係也是這輩子絕無僅有的!

1.完全信任型:家長能在課後,對於治療師衛教能有適當回應,並可在返家後對於內容能盡量執行,但對於執行的正確方式、協助的量、教養原則、未來發展或問題,較少主動觀察或提出疑問,雖然家長態度認真,但仍會希望家長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,遇到問題能有適當處理方式。

2.互相討論型:治療師也只是一般人,對於孩童各項能力的掌握,並不會如家長每天相處來的瞭若指掌(當然,這是有用心陪伴的前提下),所以除了被動於課後接收治療師回饋外,亦可實地於課堂回覆示教,完整練習後並詳加筆記於平時與家中執行,再於每次課堂或課前都主動與治療師詳加討論成效與執行方式,甚至也可提出疑問,一起討論修正現有的策略,這樣子不只是孩子、家長,甚至治療師也被帶著成長的療癒模式,可謂三贏的最佳型!

 看完以上幾種,各位家長是屬於哪一型呢?如果有什麼我沒寫到的家長類型,再麻煩幫我留言補充囉!

arrow
arrow

    Mr.蔡 職能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