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言

“老蘇~~恁工作看起來揪盈喔!陪囝仔玩就能趁錢”

“老師阿!我小孩的國語跟數學作業你可不可以幫我看一下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以上是治療現場很常聽到的“誤解”,但要先澄清一下,

治療師不是“補習班老師”或是“純陪玩書僮”

 

  • 療育課到底在做什麼?

 

一般人可能很好奇的是,究竟在兒童治療室中,治療大多是怎麼進行的呢?

首先我們要先瞭解,「非藥物療法」,這個概念

跟我們對於一般醫療的認知,如:利用藥物幫助痊癒,有所不同

而是從孩童參與的各種活動(跑、跳、穿衣、洗澡...),以此當作治療的媒介

找到問題點,再轉化成「玩」的方式,進行介入協助與加強

用「玩」的方式,能增加孩童動機,促進更多主動探索。

 

而在旁人的眼光看來,或許會覺得「只是在玩而已」「這樣我自己帶就好啦」,

或是誤解「職能管手、物理管腳」等等

但是,對於小孩來說,「玩」就是最初與這個世界建立連結的開端!

從嬰兒時期玩自己的手、腳開始→認知身體

稍大一點手部開始操弄物體→練習手眼協調與精細動作

再大一點跟同儕在遊戲室追趕跑跳碰→練習規則理解與社交互動

各種技巧都是在玩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喲!

所以,「玩樂」也是很有很大的學問跟技巧的喔!

 

  • 真誠的陪伴與付出

 

不論是需要特別資源或是一般發展的孩童

最需要的都是,爸媽的付出與陪伴

或許照顧者會說

“每天工作累死了哪有時間”

“手機給他自然就玩得很開心了幹嘛還要陪”

其實很實在的,我們付出多少,孩子自然能感受的到

錢可以再賺,但成長只有一次

多一點耐心,多一點關注,

就會發現孩子的特別處與各種驚喜

 

所以「以家庭為中心」的介入概念就應運而生,

在醫院,一周只有幾次短短的治療時間,其實成效很有限,

如果能建立家長的「培力」(empower),賦予足夠的能量來理解孩子,

以及更進一步的,將適當教養方式應用在生活中

就能讓家長成為孩子更有力的協助者與陪伴者。

 

  • 概念與實例分享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但很多人會說,小孩不就玩具丟給他而已嗎?該怎麼跟他們玩呢?

其實,簡單一點的方式,

可以從孩童選擇的遊戲與執行方式(如:拼圖),

先靜靜觀察不要協助(看是否遇到困難),

再視狀況給予口語提示或是肢體提示

(如:「蘋果這塊放在那裡」、「蘋果這塊放在那裡」加上手比出位置)

若無法達成再嘗試逐步給予少量→中量→大量協助

(如:引導調整方向→調整並協助推入放置→直接帶著孩童手放入)

整個過程需視執行狀況,無法達成才增加協助量,充分賦予孩童自主練習機會。

 

我們亦可以從孩童所選擇的遊戲或玩具中,

找出此項物品的特質(如:顏色、形狀、大小等等)

嘗試去思考該如何做變化

(如:花片可做分類、拼裝、甚至是拿來當忍者的飛鏢)

或是將不同的物品做結合,發展出新玩法

(如:花片做出各種交通工具,再利用斜坡比賽誰跑得快)

以上說的策略是「活動分析」(治療師吃飯的工具XD) 的大略方式,

其實注重的就是生活中的各種巧思,處處留心,

就算是一坨紙屑也可以玩上一整天喔!

 

若在實行策略時遇到困難,可以再諮詢您的職能治療師或可以留言詢問喔

 

------蔡佳霖 職能治療師

 

arrow
arrow

    Mr.蔡 職能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